大气污染可以“雨打风吹去”,水污染可以随“大江东去”,但土壤一旦污染就是“天长地久”。据新华社此前报道,在第二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调查的81块工业废弃地的775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4.9%;在调查的690家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的5846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6.3%。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尺度大、精度不够的调查,依然暴露出这么多的污染问题,场地污染形势可见一斑。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治理,对土壤修复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早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就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并把土壤修复作为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提出了具体要求。随即,中央政府先后颁布《环境保护税法》、《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等多项法规,让人们对土壤修复产业给予极大的关注。
与此同时,各地针对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也一直在进行当中。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土十条”,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于2016年底前制定并公布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确定重点任务和工作目标。截至目前,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等23省(区、市)已公布当地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或实施方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看来,“各省的‘土十条’都是根据国家目标来分解和细化的。”
“受‘土十条’等政策影响,土壤修复的产业规模正在逐年增加。2015年产业规模只有30亿元,2016年增长至90亿元,预计2017年产业规模有望达到240亿元。”环境商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魏丽如此表示。据相关专家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土壤修复潜在市场会超过《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1.7万亿元和《水污染防治计划》的4.6万亿元,达到超10万亿元的规模。显而易见,土壤修复将带来一个巨大的市场。
更为利好的消息是,土壤污染防治政策的不断落地,给产业带来了机遇。由于土壤类型不同,污染土地的单位治理成本亦由130元/吨至3000元/吨不等。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十三五”100个重点项目包括1000万亩耕地修复,以修复成本5万/亩计算,未来五年年均土壤修复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亿级别。同时,“产业的发展期很短,只有3年左右的时间,就像股市一样‘牛短熊长’。”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也指出,随着土十条配套文件陆续出台,将推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调查、评估、治理修复和装备药剂生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到2020年,预计可带动环保产业新增产值约4500亿元。目前,国内土壤污染修复成本最低的植物修复法,每亩污染土地平均修复成本约为2万元。假设上述1000万亩均采用成本最低的植物修复法,“十三五”期间,土壤修复的市场规模仍在2000亿元以上。
作为“十三五”期间市场空间最大的环保细分子行业,土壤修复行业还将于2017年迎来拐点:《土壤污染防治法》有望在今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一审。业界普遍认为,国务院出台的“土十条”推动土壤修复行业“从无到有”,为行业定下了大方向。地方版“土十条”的陆续出台和即将于2017年出台的系列政策文件,释放出一个信号:即土壤修复需要重视,它不再是一个概念化的东西。
不过,土壤污染比空气和水污染都更复杂,而且空气和水的污染都会汇集到土壤中,当前还不能像大气和水污染那样,进行大规模治理。对污染场地,很多人希望赶紧将其修复好,其实更科学的方法是“分类管理”,摸清家底。按照农业部的规划,要在耕地土壤污染详查和监测基础上,将耕地环境质量划分为优先保护、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三个类别,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
此外,“土十条”提出要在2017年底建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达到1000万亩。在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总工程师宋云看来,随着市场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十年后土壤修复将成为我国支柱环保产业,加上随之而来的政策红利,将加快企业上市的步伐,并吸引更多企业投身土壤修复事业。